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繁體中文
公 告:    展程从此刻开始、幸福从这里延伸......
首 页 公司信息 新闻资讯 展会介绍 下载中心 历届展会 营销网络 人才招聘 参展计划 联系我们
暖通空调及制冷
新能源及电力电子
冷冻冷藏暨冷链
海鲜水产
庭院壁炉及烧烤
1 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参考—
2 如何跟进参展客户后续工
3 当我让DeepSeek
4 让2025年“又稳又赚
5 参加境外行业展会后,该
6 [拉美篇]如何深挖拉美
7 墨西哥市场“蛋糕“很大
8 俄罗斯收款问题频现,如
9 Mark住!那些展会中
10 [投资墨西哥]全球第九
新闻中心
 
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参考——基于非洲国家的调研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6/2 阅读:194

许多中国企业渴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找机遇,却对这些国家了解不足,以非洲国家为例,北大非洲研究中心分享了他们在这些国家的调研成果,调研对象涵盖中国184家中资企业和近200家当地企业,旨在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窗口,希望能以数据为支撑分享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入理解,助力大家更顺利地开展海外业务。
01
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变化与现状
中非关系历来友好,政策层面的利好持续增加。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启动以来,中非合作已历经24年。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非合作进一步深化。无论在国际多边还是双边合作框架中,政策扶持、激励机制,以及风险控制和保障体系都在不断完善,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除政策因素外,市场同样关键。非洲有丰富的资源,从资源采掘透明指数(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简称EITI)来看,全球企业都对非洲感兴趣,不只是中国企业。但很多企业去非洲最初都是基于能源等资源开采的需求。如今,到非洲寻求资源仍是投资与合作的热点,但推动因素明显增多,非洲本土的市场容量在扩张、产业链也开始了全球化的承接,再加上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壁垒,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非洲。
如果放在全球资金流动的视角看,全球第一大投资目标还是美国,吸引的全球资金最多。中国主要在亚洲的经济体中表现突出,在全球并不是第一位。整体来看,资金的第一流向还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经济体。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空间听起来更大,但发达国家的投资机会更多,资金的风险相对小。
从中国的对外投资来看,我们在非洲进行了大量投资,资金规模尤其可观,但是如果把这些数据与中国总体对外投资区域的数据去比较,会发现非洲话题很热,但来自中国的实际投资量并不大,至少在中国整体对外投资中占比不高。2021年和2022年总量,占比只有2.8%和1.1%,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投资仍然集中在亚洲、欧洲和拉美地区。
从企业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出海到非洲的最大挑战是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其次才是文化差异,以及来自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等问题。中国同行在海外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区域,比如我们今年调研的赞比亚、津巴布韦和摩洛哥,同业之间恶性竞争问题非常突出,这需要我们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不断完善和优化。
02
非洲的成长曲线与投资空间
如果了解非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能会对非洲的工业发展及其现状有更深刻的理解。
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特别是在南非和埃及等地,工业化的萌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便已出现,主要集中在矿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然而,大多数非洲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由本国主导工业化进程,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化路径。随之而来的是许多非洲国家希望发展本土经济、推进工业化。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大多数国家选择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发展本国工业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然而,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进口替代的成效有限,许多国家的工业化进展缓慢。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石油危机对非洲刚刚起步的工业化造成了沉重打击。进入80年代,非洲国家未能持续推进有效的工业化政策,越来越依赖外部资金支持。然而,盲目遵循“华盛顿共识”,在缺乏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贸然开放市场,使得非洲经济不仅未能实现增长,反而出现倒退。即便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因为加入WTO而经济再次腾飞,亚洲还有不少国家成为全球投资的重点,非洲的发展却喜忧参半,甚至被称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被遗忘的角落”。
非洲真正的转机源于2019年正式建立了非洲大陆自贸区(英文简称AfCFTA)等促进非洲统一大市场的组织,这一系列政策给非洲工业化带来起飞的新机遇。通过减少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AfCFTA促进了非洲国家间的商品和服务流动,推动区域内贸易增长,使非洲国家能够更好地满足区域内市场需求,减少对外依赖。
然而,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较强经济体可能更容易获益,而较弱国家则面临激烈竞争,甚至出现本地产业被冲击、就业减少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非洲国家也开始积极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选择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营造局部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这些国家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为企业入驻提供便利。
随着非洲投资的升温,一种担忧也随之加剧:非洲是否具备承接全球产能转移的条件?乐观者认为,非洲具备两个关键优势,使其成为未来产能转移的重要目的地。首先,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为引入外资和发展配套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基础需求,也提升了非洲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其次,非洲拥有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红利,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年龄中位数约为18至20岁,总生育率在4至5个左右,部分国家如尼日尔接近6,这种年轻的人口结构为非洲提供了独特的劳动力和消费增长潜力。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非洲将持续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与此同时,年轻的人口结构带来了消费潜力,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内需动力。在中国等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的问题时,非洲的年轻人口结构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竞争力,也为中非合作提供了巨大契机。
另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中资企业投资非洲的重要因素之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纺织品、制造业等行业已开始在非洲崭露头角,部分国家甚至成为了出口基地,推动了本地就业和产业升级。

03
中资企业“走出去”且“立得住”的关键要素

中国企业想要出海成功,需要摸索出一条投资路径,从初期进入市场到最终实现持续共赢的渐进过程应该如何规划?
首先,中国在非洲已经扎根的企业经验表明,在进入非洲市场的初期阶段,这些企业往往通过慈善和公益项目先与当地社区建立关系。这种“慈善先行”的策略不仅帮助企业树立了正面的品牌形象,还增进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信任,为后续的投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获得初步信任后,中国企业开始通过金融资本的方式深入非洲市场。通过直接投资、贷款等金融手段,中国企业为非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这一资本的注入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不仅帮助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了经济影响力,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活力。
然后,随着资本投入的逐步深入,中国企业愈加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开始致力于当地劳动力的开发和培训。通过雇佣当地员工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中国企业有效地提升了非洲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进一步满足了企业的运营需求。同时,这一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帮助非洲劳动力提升了技能,增强了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双方的长远合作创造了条件。
在建立了本地化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中国企业逐步推动技术转移,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入非洲市场。技术转移不仅提升了非洲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也加速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地化建设,助力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的技术分享,使得非洲国家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的位置,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最终,中国企业通过一系列深耕本地市场的措施,实现了与非洲国家的持续共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获得了稳定的收益和长期的发展机会,而非洲国家则因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收益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投资路径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逐步深入策略,还体现了从公益合作到经济共赢的长远布局,强调了社会责任、金融支持、人力开发和技术分享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04
对中国企业出海的三条建议
中国企业正在掀起出海热,对此有三条建议:
第一,要想拓展目标市场,先要真正去了解目标市场,更要做好培养市场的准备。
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时,无论是入驻园区、启动项目还是进行投资,都需事先做好详尽调研。这一点极为关键,因为非洲拥有54个国家,各国在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及市场特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前期的调研将直接决定后期发展是否能顺利和成功。除了了解市场,更需要培养市场。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不应仅关注短期的销售和市场份额,而是要注重培养长期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认同。市场培养包括品牌形象的树立、产品的本地化适配以及对当地文化和需求的深入了解。例如,在进入非洲或东南亚市场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公益活动、支持当地社区发展等方式与当地民众建立情感连接,增加品牌的亲和力。此外,企业还需要关注市场教育,通过宣传推广、用户培训等方式,使消费者认识到产品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这种长期的市场培养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并获得持续发展。
第二,输出技术,但是技术不能超越优势产业范围。
出海意味着国际化,企业必须组建一支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具备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从而为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进行技术输出和投资时,中国企业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谨慎选择适合的技术,不宜引入超出当地优势产业范围的过于先进的技术。过于超前的技术不仅可能因为缺乏配套设施和技术人员而难以落地,还可能增加当地的接受成本,阻碍市场推广。例如,在一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国家,使用过于复杂或技术门槛高的设备可能会导致维护困难甚至闲置。因此,中国企业应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劳动力素质和市场需求,提供适合当地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使技术更贴近实际需求,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和接受。
第三,做好本土化,本土化的关键是为当地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走出去之后立得住,就必须本土化。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企业关键是精准定位,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在外部寻求资源,如部分企业可通过代理商或渠道商来初步拓展市场,最终实现本土化的深度合作。与单纯的产品销售相比,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往往是更好的投资方式。
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关注当地的具体需求和痛点,为其提供具有实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在电力不足的非洲国家,中国企业可以不只是提供单一的光伏设备,还可包括电力管理系统、维护服务、技术培训等,为基础薄弱的国家打造一套完整的“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经济,并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种做法不仅帮助企业建立更强的竞争壁垒,还能够在全球市场中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推动长远发展。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服务内容 | 京ICP备13037256号
Copyright@ 2007 中励国展 京ICP备13037256号
联系方式: 010-52896896/52896898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1理想大厦